|歷史敘述
成立日期:1956年
本堂主保:聖樂倫
首任本堂神父:楊成斌神父
建堂日期:1963年9月8日
歷史敘述
安平堂區位於台南市西邊,轄安平區。東為中西區,西臨台灣海峽,南與南區為鄰,北以安南區為界。早期堂區轄地雖廣,但人口稀少,原因是,除古堡周圍為陸地外,餘為魚塭。後來市府計劃填海造地,安平區增加了許多海埔新生地。近數年來,市府大事開發五期重劃區,新市政中心等大型住辦大廈林立,故居民漸次增多,展望前程,繁榮可期。
至於堂區牧靈工作,遠在台南教區成立之前,即由南寧街堂區派人來安平講道。但效果不彰,僅有二十餘人奉教。1961年3月21日,台南教區正式成立,首任主教為羅馬傳信大學教授羅光。羅主教乃召集大批子弟前來台南展開傳教工作。這些年輕神父,博學多才,是教會的菁英。其中在安平堂區工作過的,計有李震、楊成斌、石俊德等神父。李神父是有名的哲學家,能言善道,可惜,工作時間較短,致不能發揮其長才,僅有五人聽其講道而領洗。楊神父曾在義大利北方傳教多年,人稱「老本堂」之封號,當之無愧。
新奉教者固然日增,而遷入之教友更是眾多,在此前程似錦的傳教中,竟無聖堂可供祈禱、集會之用,實為美中不足。1963年4月間,石神父接掌安平堂區,一面講道,一面籌建聖堂。1964年終於租得台南運河路75巷6號土地,完成聖堂一座。並開辦幼稚園,堂區事業始奠定基礎。
石神父對牧靈工作,允推獨步。聽其道而進教者,在短短數年中,共227人。尤令人驚異的是,由1963年4月起至同年年底,經其手而領洗者多達120人,打破「老本堂」所創下百人領洗的紀錄。故昔日所建聖堂又容納不下如此眾多的教友。於是在安北路207號現址另購一片土地。
大興土木,於1969年完成「四合院」式的現代建築。內有聖堂、幼稚園、神父住宅…等。新建築比舊建築大一倍有餘。值此鴻圖大展的頂盛時期,石神父不敢居功。毅然把他一手所創的事業交與教區。單槍匹馬,於1972年去西德從事牧靈工作。繼其位者為易典謨神父,但為時僅八個月而已。
1973年4月胡友松神父接掌堂區。迄1981年10月22日蒙主恩召為止。俗云:創業維艱,守成不易。胡鐸在此八年餘,雖病魔纏身,仍工作不懈,令人敬佩。胡鐸去世後,主教委派西區聖堂主任陳介夫神父兼管安平堂區;同時並派鄭萬明神父為副本堂,常駐安平,實際負責牧靈工作。
1983年夏,鄭鐸去羅馬深造,主教改派宮高德神父代理。1984年初陳神父辭去西區本堂職,專心負責安平堂區的牧靈工作。前面曾提到石鐸手創造的「四合院」,因疏忽,建築時採用地下鹹水,致使鋼筋腐蝕成為危樓。主教成公恐發生意外,乃決定分二期重建。1983年,先拆除幼稚園,重建二層樓房:內有六間教室、神父寢室及辦公室…等。第二期計劃拆除聖堂,亦建二層樓房,上層為聖堂,下層為幼
稚園教室,於1986年12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。
1996年陳神父屆齡退休,之後由姜嶺神父,王文神父,賴効忠神神父,費格德神父擔任本堂主任迄今。在賴神父任內,重新翻修教堂,拆除三樓樓板,以挑高建築風格呈現聖殿:祈禱之所的氛圍。同時,改裝一樓幼稚園教室為「天主教文物館」,成為文化福傳的重要窗口。於2004年2月14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。至今成為台灣教會觀光參訪的重要景點。2011年費神父有鑒於教堂與幼稚園在安平觀光景點的全方位特色,於4月11日動工整修教堂大門;將幼稚園大門移至西北側,教室入口則轉為北側進出,並擴建北側遊戲活動空間與仿古圍牆,於7月17日舉行竣工祝聖典禮。
堂區現況
台南教區安平聖樂倫天主堂位處於「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」的中心點,東有安平古堡、舊聚落城區、南有安平古墓(為台灣特殊景觀,一處生死者如此鄰近,和平共處的地方),北有東興洋行,西有乾隆古堤,安平小砲台,教堂正門前為十公頃的水景公園,被譽為「新舊文明的交接點」。身處於如此重要而突出的地位,在重新整修之後,塑造一個與周遭新舊文明景觀相融合與輝映的內外觀形象,並將與外界疏離的磚造圍牆,改以融入自然生態景觀的開放式綠籬,呈現教會親和接納及包容的生命力。
安平天主教文物館
2004年2月14日賴効忠神父創設天主教文物館迄今,開放參觀期間已逾萬人次的遊客走訪,各教堂善會團體,每個月都有1-2個單位預約參訪。本堂教友熱心擔任志工,接待服務來訪賓客,正如福音中耶穌說:「你們對我最小的一個弟兄所做的,就是對我做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