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體敬禮
吳惠鳴
神思 第四十五期 二零零零年五月 44-50頁
**********
摘要
吳惠鳴女士的文章說明聖體敬禮的傳統,源自教會相信耶穌基督真實地臨在於餅酒形象之下。聖體敬禮的意義,必須從感恩祭伸延出來。使人更積極參與感恩祭,並在生活上發揮愛德精神。這種靜默的敬禮,刺激我們的感受力,使我們與基督相遇,更有效地領悟聖體與我們的密切關係。
**********
「聖體敬禮」是西方教會優良的熱心敬禮,它可以說是一切敬禮中最尊貴,因為它敬禮的對象是天主。它又稱為「天堂的敬禮」,因為它乃是天使和天朝聖人也擁有的。
聖教會的傳統道理和信仰是:在神父於彌撒中念成聖體經後,耶穌基督便真實地親臨在餅酒形象之下。耶穌的這種親臨並不只是精神上的或者象徵性的,而是完全真實的;在餅酒形象下的,確是有血有肉的耶穌基督,這就是教會所持的「質變」信仰。成聖體後的餅酒直到恭領後或形象消失後都有救主耶穌的親在。所以聖教會一向所宣講的,「不只在彌撒中應當欽崇聖體聖事,即在舉行彌撒以外也是一樣,教會對保存聖體極其慎重,也使教友們隆重地敬禮聖體。」(《信德的奧跡通諭》)
聖體內的耶穌乃是真正的厄瑪奴耳,「天主與我們同在」(瑪1:23)。祂為我們祭祀了自己,而把祂賞給了我們,作我們永生的食糧,藉著人的領受,與人相合為一,又以無限的謙虛和愛情,將自己隱藏在餅酒形下,好能永遠居住在我們中間:聖體櫃中,聖體聖事實是一件「常存的聖事」。
天主教會對於聖體奧跡的信仰,自始至終是堅定的,一致的;只是在不同的時代,對聖體奧跡有不同的體驗,因而有不同的強調和表達方式。教宗保祿六世用「信德的奧跡」,來作論聖體通諭的標題,純粹是因為:天主實體的「真理與確信」的來源,沒有比神學上的信德更高的,所以它自然要求前來領受和朝拜祂的人,必須有一份「熱誠和信仰」,否則人不易懂悟,不易接受,餅酒如何變成血肉?這豈不是迷信或魔術嗎?這困難不是今天才發生,由教會初期開始人已感覺到,因此有魚的暗號,有瑪7:6的借意解釋,不許望道者參與聖體禮儀等等。
聖體既是基督所建立,又命令宗徒們舉行此禮來紀念祂(路22:19),就是想把這個祭獻恒久地重演,而置身於現世的旅途中的教會,亦真的視聖體和彌撒慶祝為整個基督徒的生活中心,每個深明此意的基督信徒,除了積極滿全基督徒本份,熱心參與感恩祭外,都應該身體力行的多實行「彌撒以外對聖體的敬禮」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《人類救主》通諭曾說:「誠然,聖體聖事是一件不可以言喻的聖事」,仍勸勉大家在生活的基本承諾中努力「堅持及不停推動聖體生活及聖禮敬禮,在神修上發揮聖體的氣氛。」因為所有任何其他的敬禮, 最後都得以敬禮聖體為中心。他號召教會中每一份子,「要警惕使這聖愛的聖事成為天主子民的生活的中心,這樣藉著聖體應得的朝拜的表現,基督會被世人以愛還愛,真正地成為我們靈魂的生命。」
二千年來,教會內盛行的各種聖體敬禮,是對我們的信仰耶穌真實臨在聖體聖事內真正見証。對於今天生活在虛偽淺薄世代的人們,又怎樣表達了自己這份信德呢?
2. 信徒在領聖體外敬禮聖體的歷史
現在,我們的聖堂在感恩祭外,經常都在聖堂內保存聖體,以便為需要的人分送聖體,並為供人朝拜;但為古代教會舉行分餅禮----感恩祭,雖然他們深信在分餅時認出復活的主,也在基督聖體聖血內我們成為一體,但並不保存祝聖過的麵餅作為敬禮。最初保存聖體原是為了給病人送聖體的方便,不過在教會的信仰意識中,自然而然地演變為流行至今的聖體敬禮。
當時的聖體主要是保存在家裏,聖體敬禮也就是主要在彌撒中,也在送病人聖體時,甚至在家裏以謹慎保存的方式來尊敬聖體。(猶斯定《第一護教書》67章,希玻里《宗徒傳承》#37)。313年教會獲得昇平後,教堂林立,聖體不再保存在家裏,而是保存在聖堂的聖物間(祭衣間),如同小堂。約六世紀左右,主禮進堂,途經小堂時,向保留該處的聖體致敬。(Ordo Romanus Primus)
到了八世紀之後,教友因罪惡感加重等原因,很少領聖體,而且十一世紀之後,因抵抗「否認基督親臨聖體聖事」的偏見,而興起在彌撒後的聖體敬禮,甚至聖體遊行。加上當時信友大都不懂拉丁文,致使這一敬禮逐漸變得獨立,漸漸與彌撒禮儀脫節,重點不在於領受共融(聖體)聖事,而是朝拜聖體和彌撒後的聖體敬禮。這做法在特倫多公會議後,更因抵抗「改革宗」而更形鞏固和流行,聖體櫃也放在聖堂正中祭台上。這時的聖體敬禮因為失去了聖祭禮儀的密切聯繫,而遭到批評。
到了二十世紀中葉,梵二大公會議後,革新彌撒禮儀,用本地語言舉行禮儀,鼓勵信友在彌撒中領受共融(聖體)聖事,和在生活中實踐共融和奉獻的精神。可惜聖體敬禮也因此過而不及地不夠重視。於是教會在一九七三年清楚頒告《聖體敬禮》的文件,訂出原則和方法,鼓勵信友以彌撒中實領聖體為中心,伸延其精神於「聖體敬禮」當中,讓人在聖體前祈禱,繼續共融和奉獻的精神。(參看《聖體敬禮》的內容)
這就教會敬禮聖體的簡單歷史,為你為我都非常重要。
3. 敬禮聖體的方式
論到敬禮聖體的方式,其實與它的歷史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,正如上文提到,古代教會並沒有保存聖體的習慣,信徒只是在彌撒中間朝拜聖體內的救主。自從第四世紀開始,在保存聖體的聖體櫃常置有一盞明燈。它的作用是提醒我們:「耶穌在此,請屈膝朝拜」。
在第十二世紀時為相反當時否認聖體的謬論,聖教會乃提倡在彌撒以外敬拜聖體,但是聖體櫃始終是關閉的。公元一二六四年教宗烏爾巴諾四世建立了聖體瞻禮,並為敬禮聖體規定在堂外舉行聖體遊行。從第十四世紀漸漸地又興起了今日所說的聖體「降福」:起初只是明供聖體,而沒有降福,因為這敬禮的主要目的是教我們朝拜、瞻仰、默想聖體內的耶穌。
在聖寵的默示下,在教會中又產生了特別敬禮聖體的修會,會士們日以繼夜輪流朝拜聖體內的耶穌。最後又有聖體大會的舉行,為對全國,或全世界表現教會對聖體的信仰和崇敬。
總之,每種敬禮聖體的方式,都是基於耶穌實際臨在於聖體內的信德,他們都可以說是感恩祭精神的延長。我們借著聖體,時常可以與救主耶穌密切交談,享受祂親切的友誼,並為親友及全人類祈禱。
當然最好的聖體敬禮是以純潔的心靈勤領聖體,藉著聖體聖事,與天主聯合在一起。從天主獲取戰勝肉慾的力量,洗淨心靈的罪污。在每天的過程中,如果可能,教友要到聖堂裏去朝拜聖體,表示我們對救主的感激,對救主的熱愛和知恩之情,我們會感到在這世界沒有比跟耶穌在一起更甜蜜了。
4. 敬禮聖體的精神和意義
聖體敬禮的精神和意義,是應該從感恩聖祭的真精神伸延出來,使人更深入默思及了解感恩祭的意義,和更積極參與感恩聖祭,領受主的體血,在生活上發揮通過基督奉獻自己與天父和眾人融合為一的愛德精神。所以一位信徒若要健康地敬禮聖體,就要明白感恩聖祭的意義,若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走向偏差,就可以看看敬禮聖體有否令自己更積極地參與感恩聖祭,領受主的體血。當然更重要的,還要反省一下聖體敬禮有否幫助自己更加愛主愛人,因為聖體所要表達的就是「愛」。耶穌基督藉著親臨在聖體聖事中,奧妙地留在我們中間,祂就是曾經愛了我們,並為我們捨棄了自己的那一位。祂現在存留在這標記內,以這標記給我們表達並通傳了它這份愛情。(《天主教教理》1380)
聖體象徵耶穌真實的臨在,但其臨在方式是聖事性的,也即藉著祝聖的麵餅而臨在人間。因此人們必須透過祝聖的麵餅而認識、了解和會晤耶穌的臨在。麵餅是大地和人類勞苦的果實,是彌撒中的祭品,是共融的食糧。所以指是信者,臨在的耶穌就是宇宙和人類期待的默西亞---基督,是十字架上釘死而自作祭品的大司祭,是從天降下結合人類為一體的生命之糧,因此也是復活升天坐在天父右邊的聖子。總之,感恩祭中的無形司祭聖事性地藉著祝聖的麵餅,繼續臨在教會中。根據以上的解釋,聖體敬禮必須密切地與感恩祭聯繫 ,始能經驗聖事的豐富象徵。從這點看,中文的「朝拜聖體」一詞使人聯想跪伏皇帝之前,不如西方應用「拜訪」、「探訪」聖體來得動態與親切。感恩祭中的基督繼續藉此與拜訪和探望祂的信者相遇相通,傳給他們晚餐廳中的愛情糧食,十字架上的犧牲精神。於是濃縮在信者心中的回應,一方面推動他們以基督信徒的身份走出聖堂,跑在人生的旅途上,另一方面郤又使他們念念不忘十字架上的祭獻。聖體敬禮又是動中帶靜,默默無語地存在祂的愛內。教會要求領聖體後靜默,正是給與這樣的時刻,但終究還需要感謝聖體和敬禮聖體來滿足深入奧跡的渴望。
結論
也許有人要問,慈母教會為何特別強調對聖體的虔敬呢?
因為虔敬是信仰的一種自然流露的表示。一個人若沒有信仰,絕不會在聖體前屈膝叩拜,只有信耶穌在聖體內的人,方能有這種虔誠的敬禮。面對今天的緊張生活,很多人都犯了比約十二所說的行動異端(haeresis actions)的通病,沒有時間祈禱了。在現代生活環境裏,若沒有靜默的時間讓我們反省和祈禱,聖體聖事所啟示我們的生活意義是不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出現的。使我們的生活痛若,本應該是我們參與聖體之祭的祭品,往往成了我們對生活的埋怨,甚至消沈的機會,聖體的敬禮是幫助我們反省和祈禱的最好方法。因為聖體聖事內的不只是基督的體和血,而是基督自己,也就是降凡的聖子耶穌基督,所以每次我們舉行聖體敬禮,就是與基督相遇。它能剌激我們的感受力,使我們更有效地領悟聖體聖事與我們的存在之密切關係。
有求於禮儀專家的,只是希望他們能革新聖體的敬禮,如聖體降福、朝拜聖體、神領聖體等,務使這些敬禮能收到牧靈的效果,增強我們的神修生活。聖體敬禮不但不能取消,反而應以革新,配合著聖體聖事,期能收到更豐富的聖事實效。
總結來說聖體聖事實在完成古經先知的預言,天主將永與自己的子民相偕的預言。我們承認這朝拜聖體的敬禮,在教會初期沒有,而是在聖神鼓勵下,漸漸在教會中盛行。以後我們在歷史中看出,對於這敬禮的低落,往往影響了整個教會的宗教生活。
願吾主至聖之體,常受讚美稱謝!
*** 網頁製作: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***